BOB全站app官方网站8张女性“时装照”带你见证中国女性服饰百年变迁

  bobty APP女性服饰,不仅代表女性群体的审美,也是衡量一个社会、经济和思想发展程度的标准。当社会更加多元、发达、,女性服饰也婀娜多姿、百花齐放;社会相对单调、落后、,女性服饰便黯然失色、保守沉闷。本期图志挑选了几张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“时装照”。从晚清到,从“”到改革开放,在这一幅幅倩影中,我们看到女性身体和整个社会从禁锢走向解放的过程。

  清代旗女梳髻,头发里插入架子呈扁平状,俗称“旗头”。到清末,为求方便,改用青缎或黑绢做成帽子代替。基本款式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,在正中放一朵大花,而是点缀各式各样的花朵珠钗,不求左右对称。帽子越高越显时尚高贵,行动起来却颇有不便。

  1880年,香港,三名女子正在喝茶。她们穿着晚清汉族女子的典型长袄:领口低且镶边,袖口和裙摆极宽大,完全看不出身材胖瘦。

  清末,旗袍迈出改良第一步:腰身收窄和马蹄袖;“元宝领”,高至两腮,显得脖子修长,亭亭玉立。不过敢穿得这么“夸张”的多为风尘女子

  1933年,电影皇后胡蝶身着旗袍尽显女性温柔之美。旗袍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,在20世纪上半叶由汉族女性改进,以后,上海、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。1949年之后,旗袍在渐渐被冷落,尤其“”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。

  1986年,北京。那年《中国纺织报》登载了题为《北京流行黄裙子》的文章,在此之前电影《街上流行红裙子》上映。女子争穿鲜艳的裙子,大街上如百花盛开。